【青春追梦人】奋进,让青春无悔!——记“首届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获得者卓毓龙

作者: 时间:2019-05-08 点击数:


“我成为了母校自主培养的第25名博士;我是何其的幸运,何其的光荣,能够实现在母校本、硕、博连读的梦想。”

2018年10月27日晚,江西理工大学六十周年校庆晚会现场,面对台下来自海内外的四千余名校友,此时的卓毓龙,站在校长杨斌与党的十九大代表黄娜身边,既紧张又激动,握着话筒的手微微颤抖,声音却一如既往的坚定。

每一次尝试都是一个全新的超越

2013年,已经升入大四的卓毓龙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和他想像中不一样的是,没有那些高大精密的设备仪器,只有诸如天平、RMT-150C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养护箱、除湿机等几个简单的仪器。当时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个博士做课题研究,需要他将做好的充填体的两个端面手工打磨平整。看似简单的磨样却花了将近两个小时,他不免有些灰心丧气。“但是我毕竟开始接触实验了,”一向积极乐观的卓毓龙暗暗给自己打气,“只要自己尝试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一次负责实验已是研究生第一学期。从提前查找文献、设计初步实验方案,到做前期尝试实验、记录实验遇到的问题,再对方案做出修改,最后进行重复实验、处理数据。那段时间,卓毓龙早上八点进入实验室,为了节省时间,午饭有时就吃泡面,晚上十点才离开。对实验中碰到的一些想不通的问题,他常望着天花板发呆,“一定要想到解决方法,我才能安心入睡。”有时实验出了差错、数据不正常,他也不泄气,反而将其视若珍宝,他直言“没有失败的实验,只有提供更多新思路的成功尝试。”在反复修改、重试、总结后,卓毓龙成功撰写了人生中的第一篇科研论文《不同应力路径块石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研究》,并发表在《江西理工大学学报》上。

2017年研究生毕业时,学校与安徽铜冠(庐江)矿业有限公司正在合作一个地压监测项目,当时导师把这个项目半脱手交由他负责,与矿山对接。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从实验室到矿山的跨越,从依靠导师到独立负责的跨越,他皱了皱眉头,心里多少有些不安,“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就是因为导师的信任,我必须把它做好!”为此,他在矿山待了将近两个半月,整个暑假在家只待了三天。

由于矿山需要学校技术支持,光弹性压力计等仪器设备都需要从学校运过去。然而原有设备不能拆卸不便于长途携带,且存在对钻孔施工要求较高、岩浆堵塞钻孔口影响数据及图像的采集等问题。他就琢磨,能不能改进一下呢?使安装速度更快一些?安装效率更高一些?

他开始翻阅资料,通过多次实验测定,在材料上最终选用PVC管,实现了便携带、可拆分的功能;在操作上,他摒弃了之前先在孔底填塞水泥后推进光弹的做法,创新思维,引用“内、外套管”及“连接套管”的设计,使原来需要花上十几分钟的工艺大大缩短到几分钟,方便快捷,效率又高。最终他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光弹性应力计简易轻便安装设备(ZL201721384045.9)”,现已授权。

这一次尝试让他尝到了甜头,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卓毓龙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近五年来,他先后申请“一种取原状稀土样的简易轻便设备(ZL201520458409.8)”、“一种用于封闭大采空区的连续间隔缓冲墙(ZL201410173207.9)”等发明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收录3篇(发表)、EI收录1篇。

卓毓龙的硕导王晓军教授赞许他,“既爱动脑又爱动手,不喜欢沿着前人的老路走,发现一些东西不太好用,他就尝试着去做一些改进,做一些创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卓毓龙用一次次小小的尝试,实现了一次次的跨越,超越了从前的自己也成就全新的自己。

从井冈山到西柏坡 青春与信仰同行

也许是从小就在赣州生活长大,耳濡目染了众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对于共产党员,他一直有一种亲切感。卓毓龙抑制不住心中对革命先烈崇高精神的敬仰,大二就和同学相约前往革命圣地井冈山。来到当年红军生活、工作的旧址,土房子、小方桌、简陋沙盘、老式木床、满是补丁的衣物……当荧幕上、听闻中出现的红军革命场景真实地再现于眼前,他深深地被革命先烈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所触动,那时“星星之火”已经在他心中点燃。

井冈山之行结束后,卓毓龙开始反思自我。性格内敛、不善沟通的他下定决心要做出改变,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高服务意识。于是,他积极参与学生会的工作,校内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也经常见到他的身影。其中8090爱心协会自发组织的一次社区服务活动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水西敬老院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他们就人手一个礼品袋,顶着烈日,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有些人不理解,“没事去那么远的地方干嘛?钱还要自己出?”面对质疑,他也有过动摇,但一想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这点路又算得了什么?到了敬老院之后,帮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一起聊天,看见老人笑得像小孩子一样,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年轻人总要为这个社会、为这些孤寡老人做点什么。”

2012年12月,卓毓龙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2014级研究生班班长,2014级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支部书记。在工作中他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时时处处尽心尽职、模范带头。在平常的推优、奖学金的评定以及党员生活会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中,却容不得丝毫的差错和偏颇。就拿推优来说,如何保证推优过程的公平公正,如何让每个人都能赞成最后的决议,考验的既是支部书记的能力又是他的作风问题。在这期间,要做好自己的科研项目,时间本就不多,但他仍不忘自己的支部书记职责,硬是挤出时间,不厌其烦地认真阅读每一个人的上报材料,倾听大家的意见,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校运会期间,卓毓龙带头报满了所有的运动会项目,“如果作为班长的我不能带头报名,怎么去带动其他人报名参加?”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积极配合,齐心协力,最终拿下校运会男子组4*100米冠军、研究生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可能做好。”这是他对作为党支部书记及班长工作的理解,他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一直践行着。

博士期间,已是“优秀党员”的卓毓龙赴西柏坡参观。在这个党中央和毛主席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的传奇山村,他学习了两个“敢于”、两个“务必”的革命精神。沿着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赣南苏区-西柏坡这三个革命圣地的足迹,卓毓龙眼中的世界变得愈发清晰,他觉得,自己还需要不断地奋斗。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这是卓毓龙喜欢的歌,歌知人心性,他从不刻意去模仿任何一个人,而是不断探究自己内心,做自己所爱,认定了一件事就踏踏实实去践行,书写属于自己的别样青春。

“我一天不打球就浑身难受。”每天下午五点半,篮球场上都有卓毓龙挥汗如雨的身影,如果遇到下雨,那就在羽毛球馆。“这已经是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了,”很多朋友调侃他运动过量、很疯狂,工作已经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平常逮空运动就好,何必每天都挥汗如雨?但他认为“打球”与科研同等重要,“人总要坚持点什么,坚持运动能强身健体何乐而不为呢?”而去年的校运会则正式坐实了卓毓龙“运动狂人”的称号,当时他一口气就把所有项目全报了,不熟悉他的人直呼“这小子狂到不行”。最终优异的比赛成绩证明了他坚持每日运动的活力与成效。

“学习上用好三大法宝。”规律生活、列清单、及时调整计划是卓毓龙成功的三大法宝。他喜欢夜晚学习,因为“晚上有整块的时间,适合安静学习。”然而,无论前一天学习到多晚,他都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列清单,把自己今天要做的事列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他生活的主线。虽然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但卓毓龙并不急于立马去完成新任务、解决新状况,而是先给原先的计划备注好完成进度,简要记下下一步的思路,然后再将自己一天的时间以“一小时”分块,重新规划工作。“只要主线不乱,每天都能过得很充实。”正是深谙及时调整的“学问”,卓毓龙的工作生活总是能高效率运转,众多荣誉纷至沓来:连续获得三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三等奖,第五届黄金科学技术论坛青年优秀论文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科技竞赛三等奖……

“我要和矿山打一辈子交道!”面对又苦又累的采矿专业,卓毓龙一学就是九年。当问他考研、考博时有没有考虑过换个方向,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方面他如此激励自己,另一方面他更想打破常人的认知,矿山工作确实艰辛,但作为国计民生重要的一环,绝对不是工作的禁区。“采矿行业更需要高新技术、新鲜科研生力军的进入,我要和矿山打一辈子交道!”在真正深入研究后,他对采矿专业、矿山产生了感情。这个看似瘦弱的男生,一旦戴上安全帽、穿上工作服、深入矿井,就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把青春奉献给采矿事业,奉献给祖国的基层建设。

“看着台下坐着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们,那一刻,我为自己是理工人而自豪。”回想起在校庆六十周年晚会上的朗诵,卓毓龙依旧感慨万千,在江理生活了九年的卓毓龙,最希望的是未来能够留在母校工作。博导赵奎评价这位优秀弟子:“他有深厚的母校情怀,关心学校发生的大小事情。”

最后,卓毓龙寄语学弟学妹:“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在意别人质疑的目光,要珍惜学习机会,大胆尝试,不断尝试。用奋进让青春无悔,不负韶华不负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