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介绍

作者:admin 时间:2023-10-05 点击数:

一、专业发展历史

江西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创办于1998年,并于同年获得环境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取得工程领域硕士培养资格,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006年获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江西省高校“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2012年获批“江西省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同年,环境科学与工程成为江西理工大学“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主要支撑学科之一,2018年起依托“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招收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方向博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理念

环境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环保行业及有色金属等相关行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能系统地掌握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工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设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综合专业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家国情怀、高尚情操、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环境工程及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三、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在中央和省、地方的资助下,通过学科方向凝炼、学科人才队伍引进培养、研究基地与学术平台建设等,结合江西省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与国内钢铁、有色金属行业关系密切的行业优势,积极开展有色金属矿冶业领域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科学研究,逐步形成了矿冶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矿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工业废气净化理论与工艺技术、矿山环境污染机理与生态修复、工业生态与清洁生产等五个成熟稳定的研究方向。

四、培养条件

目前,学科已建设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等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人才队伍,目前学科现有教师总人数为3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讲师5人,博士占比为83.3%。师资队伍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江西省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江西理工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

本专业不仅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而且拥有系统、先进的仪器实验设备,为科学研究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专业实验室面积达2200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百余258台(套),仪器设备总价达954.7万元,设备性能优良。学科还是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省部级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学科还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中国瑞林有限责任公司、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还建立了十余处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及科研基地,极大的丰富了培养模式。

五、学科建设

学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国家重大科技发展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及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省部级课题;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20余项,省部级课题30项,横向课题40余项,经费达3878.3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科技获奖11项。


 

六、专业应用领域及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对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环保投入也是节节递增,社会对环保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本专业培养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毕业生就业适应面广,除了可在环保相关企业就业外,还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境保护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众多相关行业从事工作。由于本专业毕业生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很多毕业生能快速成长为单位业务骨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附:专业名师风采

           

罗仙平教授

7F481


罗仙平,男,197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硕士学位,2008年获博士学位,2012年博士后出站,先后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学习考察。先后担任了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工程研究院院长、稀土学院院长兼任科技处副处长、中国稀金新材料研究院院长、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现任江西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7年入选江西省首批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2007年、2009年两次被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同年还入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先后获赣州市首届“青年科技奖”(2009)、“江西青年五四奖章”(2009)、第六届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9)、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2011)、第七届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012)、全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2)、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13)。

主要从事含铜多金属硫化矿资源的选矿与综合利用、离子型稀土矿的清洁提取、钨矿高效选矿与伴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与面上基金各1项)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以及省部级等其它项目100多项,做了大量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一些新技术陆续应用于工业生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省部级科技发明奖与科技进步奖11项。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21篇,其中被高水平论文收录10篇,被EI检索收录20篇;出版《难选铅锌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机理与应用》(独著)。授权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另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已培养毕业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13名,其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

目前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六届学术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西省生态诊断修复与污染阻断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有色金属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金属矿山》专家委员会委员、《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与《黄金科学技术》编辑委员会委员。


陈明教授


陈明,男,1976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现任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4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江西省科技厅对外科技合作计划、江西省博士后科研择优资助项目(一等资助)、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各1项,主持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可持续发展概论》并获第四届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参编《环境监测实验》(英汉双语教材)、《有色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等著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



张大超教授


张大超,男,1975年生,博士、教授。现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环境与生物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通风与除尘、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矿区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先后主持《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环境稀土元素累积机理与特征》、《赣南稀土矿区环境累积效应及环境安全评价研究》、《黄磷电炉炉气干法除尘》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企业委托研发项目6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国际会议论文集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高水平论文、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篇。


陈云嫩教授


陈云嫩,女,汉族,1970 年出生,博士、教授。现为江西理工大学青年科技标兵,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salin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Scien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2014年度荣获第三届“先导教育奖优秀教师奖”称号;指导完成的作品《高校固体废弃物调查及分析》在2012年“凯威开能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指导完成的作品《脐橙皮深度处理油墨废水的研究》在2011年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本科组三等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丁丽超荣获2012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她同时荣获2013届优秀毕业研究生;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刘春花荣获2013年度三好研究生标兵;2013年《污染生态学》获批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项目。

近些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多项省级课题。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310214072.1),出版专著《废麦糟生物吸附剂深度净化水体中砷、镉的机理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1部。


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