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发展历史
本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是赣南地区最早设立发展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成为赣南地区生物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层次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级职称4人,博、硕士生导师6人,其中博士、硕士学位教师达到100%,高级职称比例近70%。本专业教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先后为省内外多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为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确立了本专业的行业地位。本专业已培养十届、三百多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的酿酒、制药、食品、环保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行政管理或技术研发工作,深受社会好评。
2、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各种生物技术领域(如医药保健、食品、发酵、生物化工、能源、环保等)从事应用研究与设计、产品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研究与应用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3、专业培养理念
本专业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生物技术及应用、环境生物技术与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
4、专业学科建设
生物工程学科是学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和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支撑学科,也是学校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的支撑学科,建有生物工程实验中心,设有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工与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以环境生物技术与生态修复、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研究方向,建有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室、矿山生态修复研究室、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室等科研实验室。以生物工程学科为依托,招收和培养环境生物技术及矿山生态修复方向硕士研究生。
5、专业培养条件
本专业有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近400平方米,现有各类仪器近300台套,总价值300多万元,其中大型仪器包括:全自动智能生物发酵罐、高压均质机、双层大容量全温度恒温摇床、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流动注射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红外分析仪、根系扫描仪、DGGE变形梯度电泳仪、阳光温室、人工气候室、人工气候箱、比表面积测定仪等。实验室仪器配套齐全,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能满足生物工程专业课教学的需求。


6、专业教学成果
本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并重,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专业教师已获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近40项,总经费近400万元;本专业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以学科特色为导向,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形成了专业特色化的培养方向,通过教研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多措并举保障学生培养质量,成效明显。该专业2015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到34%,就业率达到93%;2016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到31%,就业率为92.3%,2017年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到56%,就业率为90%以上。
通过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专业兴趣,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近年来专业学生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创新创业项目5项,取得国家奖学金、宝钢优秀奖、省部级和校级各类荣誉和奖励几十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10项,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第一)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人才培养质量广受招研单位和用人单位好评。










7、应用领域及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转型,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受限,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期转入中速增长期的“换挡”期间。以生物工程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务院发布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65号印发)中显示:未来几年,生物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生物工程相关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增加。2012年,欧盟生物经济的总规模接近2万亿欧元,生物产业就业人数超过2200万,占欧盟总就业人数的9%。《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显示: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人才与中长期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总体数量明显不足。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医药、轻工、食品、环境工程、海关检疫等部门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工艺及设备设计、教学和经营管理工作,涉及微生物检测、发酵技术、食品研发、药物提取、基因工程等领域,还可从事生物相关商贸、进出口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到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专业素养好、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鲜明特点,以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和为人诚实的“三实”优良作风广受招研单位和用人单位好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升学前景广阔。
附:部分专业名师风采
(1)余水静 
男,1976年5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微生物学会会员,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教研室主任。1999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江西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和微生物学硕士学位,2012年3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及固废资源二次开发利用等领域研究,主要涉及微生物冶金、废水微生物处理技术、农业固废微生物转化处理技术等;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EI收录论文14篇。
(2)邓扬悟 
男,1977年11月出生,201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协作导师,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任中国生态学会、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稀土学会会员;New phytologist、Biologia Plantarum等国际期刊审稿人。现为江西理工大学(国家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保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节能减排材料研究开发与应用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基金及科技落地计划项目等各类项目10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EI收录8篇;获全国“节能减排”科技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1件,出版专著1部。
(3)董伟 
男,1982年1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员,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教研室副主任,九三学社江西理工大学支社主任委员。2014年7月获得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学哲学博士学位,2017年获批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面上项目,赴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Peter Setlow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为期1年的访学。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包括芽孢杆菌芽孢形成与萌发机理,微生物应答环境胁迫机理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食、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及其体内环境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及分析等;研究手段为基于液相及质谱的多层组学技术。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等近10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并列第一)发表高水平论文9篇。
注:
本专业2020年没有招生计划。